白斑怎么治疗有效 难忘择绕桥头那片塔松王世廉 我爱择绕桥头那片塔松,她筆直挺立,从不弯腰,战烈日,斗冰霜,顶天立地不畏暴雨和狂风。 这里是一片肥沃的江土,我团三连就日夜守卫在这里。这里鳥语花香,山舞水歌,边民的日子幸福宁静。 然而啊,然而,1962年9月8日,这里突然出现了印度的胡子兵,即刻这里再无法平静。他们不顾我国的严正警告,疯狂入侵蚕食我国的边境。在我边境操枪弄砲,修筑碉堡,使本来和平宁静之地,形成了犬牙交错,我中有敌,敌中有我的武装对峙之势。 我们的哨兵到木乔西站岗,印度鬼子吱哇乱叫,挥舞着手中武器威逼阻拦。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在国际形势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打的不仅是军事仗,经济仗,更是打的政治仗和外交仗,政策性很强。我边防官兵遵照党中央指示,严守边防政策,不主动惹事,不打第一枪。 印军的碉堡离我方的堑壕很近,双方说话的声音都能听到。 这天,七班长吴元明和战士崔道发去桥西换岗,桥东就是主阵地,战友们目送他俩去桥西。入侵印军端着刺刀进行阻拦。吴元明和崔道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向了哨位。 二十多名印军在一个当官的率领下,突然冲了过来! 吴元明的面前是一片寒光闪闪的刺刀!吴元明大义凛然地站在桥头,崔道发急忙赶修工事。 逼上来的印军架起了三挺机关枪,"唰啦啦”拉开了枪栓…… 我主阵地发出了正义之声,翻译向入侵:喊话,劝阻印军赶快回去,这里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听了广播后,他们才无趣地退回。 他们并没有知难而退,他们在地堡内用枪瞄准吴元明,企图逼他离开哨位。一个印军突然钻出地堡,用刺刀威逼吴元明,吴元明双目怒视,手指触摸着冲锋枪的扳机。 后来,印军五个地堡从三面包围了我桥西阵地。 印军接二连三地向我堑壕内投掷手榴弹,都被我及时拣起扔到外面爆炸。 紧接着他们又射出密集的火力向我射击,子弹就落在吴元明和他的战友们的身旁。 第二天,印军的阵地突然平静下来。吴元明想,他们的挑衅连连失敗,但他们决不会甘心,一定会有更大阴谋。果然是不出所料。 “班长,那是啥子?”战士王确云报告。 吴元明定睛一看,从印军碉堡里伸出一根木棒子,头上綑着一坨黑糊糊地东西,仔细看是炸药包! “不好,敌人要炸桥!” 吴元明的话音刚落地,王确云一下跃出堑壕,将导火索拔下来扔掉。 四十二天的武装对峙,我们忍无可忍,终于被迫反击。满腔怒火的吴元明,谢绝养伤,怀抱炸药包,勇猛的冲向入侵者的碉堡,将炸药包塞入碉堡内,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入侵者和他们的碉堡一起,变成了碎石木片飛上了天…… 我爱择绕桥头那片塔松,她筆直挺立,从不弯腰,战烈日,斗冰霜,顶天立地,不畏暴雨和狂风。 择绕桥头四十二天武装对峙,造就了无数英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一曲嘹亮的英雄赞歌。她锤炼出英雄团队,团队英雄。当之无愧的代表首推吴元明。他就生活战斗在这个英雄的大集体之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世廉:生于1935年12月,原籍山东省臨清市人,1955年参军入朝,在134师炮兵541团三营任中心文化教员,1956年7月入长春机要学校学习。毕业后到沈阳空军司令部机要局工作,1959年3月去西藏支援平叛,当年7月到山南分区二团司令部工作。1965年调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工作,1970年调52师三营任教导员。1978年12月转业到山东省臨清市文化局任局长,1985年调成都市卫生局工作,直到现在退休。 作者:王世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