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石油公司在海底发现大型残骸,波兰海军勘察后确认:这是德国航母

2023-03-28| 发布者: 高密新媒体|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2006年7月12日,一艘波兰石油勘探船在波罗的海作业时,发现海底有一个长达260米的大型金属物,很像一艘沉船。...
南京甲康医院甲状腺科

2006年7月12日,一艘波兰石油勘探船在波罗的海作业时,发现海底有一个长达260米的大型金属物,很像一艘沉船。波兰海军进行勘查后对外宣布:这处残骸和纳粹德国一艘失踪多年的航母相似程度高达99%。

后经进一步考证,沉船的身份被确认——这正是纳粹德国唯一的航空母舰“格拉夫·齐柏林”号(或称齐柏林伯爵号)。

在1939年之前,世界三大航母拥有国分别是美国、日本和英国。

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始终无法建造航母。但有资料显示,从1929年起德国已经在秘密设计航母。

1935年夏天,“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给德国松了绑,希特勒很快开始了四艘重型航母的建造计划。其实早在此前一年,德国军事代表团曾详细考察过日本的“赤城”号航母,并且获得了部分设计图纸。

因此,德国在设计自己的航母时,吸取了赤诚号曾使用三段式飞行甲板的教训,采用了起降效率更高的单层全通式飞行甲板,还配备了2部压缩空气弹射器和3座升降机。可以说,德国航母的技术起点相当高。

德国人还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设计时躲过了不少英国和日本曾经踩过的坑。

比如,德国新航母在设计阶段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反复测试烟囱排出的浓烟是否会影响舰载机起降;在规划船体和上层建筑时,德国人也非常注意是否会产生干扰气流,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德国航母的飞行甲板布局和规划在当时都非常先进。

1936年12月,建造正式开始。在基尔市的“德意志造船厂”开始铺设德国第一艘航母的龙骨。

仅仅四个月后,航母就已经初露雏形。不过这个半成品还没有正式名称,它被称为“航母计划A”,海军上将雷德尔的梦想是拥有四艘重型航母,如果一切顺利,还将会出现航母计划B、C和D。

1938年12月8日,新航母下水,此时它已经被正式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以纪念齐柏林伯爵制造出飞艇的辉煌成就。下水当天,纳粹军政高层几乎都前来出席仪式,希特勒和戈林昂首阔步地检阅了空军仪仗队。

在数千名水兵和市民的纳粹敬礼中,“齐柏林”号缓缓滑入水中,再由“奥古斯特”号和“埃米尔”号拖船将它推向泊位,准备开始舾装。

这一刻,纳粹德国海军对未来充满希望,“齐柏林”号迎来了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航母建造的同时,舰载机的选型和测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这项工作并没有交给海军,而是由格林掌管,因为格林坚持一切和飞机有关的项目都应该由空军来负责。

齐柏林号有一个和美日英航母都不同的特点,它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舰载机依靠自身动力起飞,而决定使用弹射器,利用压缩空气把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舰载机才依靠自身动力起飞。

“齐柏林”号在甲板前端安装了两部海因克尔公司设计的FL24型压缩空气弹射器,弹射轨道全长23米,可以把2500公斤的战斗机加速到每小时140公里的起飞速度。

理论上弹射器能够每隔30秒弹射一架,连续弹射9次。不过,接下来必须耗费50分钟来给弹射器补充压缩空气,才能开始下一轮弹射。

弹射起飞能给航母带来巨大的好处,它可以不必在舰载机起飞时调整航向迎风航行,节省了大量时间;理论上还可以在用前甲板弹射起飞的同时,用后甲板回收需要降落的舰载机,大幅提高了起降效率。

在战时,这些细节能够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负,后来发生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大战就证实了这一点。

为了测试弹射器起飞的可靠性,德国人在一艘驳船上安装了弹射器和滑轨。从1940年4月起开始进行弹射起飞试验,到5月初已经进行了36次,每次弹射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预定上舰的JU87斯图卡和Bf109T都进行了测试,空军对弹射系统的性能表示非常满意。

经过多轮测试和反复斟酌后,“齐柏林”号的舰载机被确定,分别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Bf-109T战斗机和Fi.167双翼鱼雷轰炸机。

Bf-109T是舰载型的BF-109,被飞行员昵称为“托尼”,它从bf109E改型而来。1938年秋季完成定型,主要改动是增大翼展和襟翼面积来增加升力,同时安装了着舰钩和弹射连接器。

Bf-109T在弹射起飞时,要先把弹射支架和飞机上的连接器固定,然后用压缩空气带动支架牵引飞机高速运动到轨道尽头,随后飞机与支架脱离并升空。弹射支架则被回收,并准备第二次弹射。

除了弹射器,不莱梅的阿特拉斯·沃克公司还为齐柏林号设计了一套带有制动绞车的着舰拦阻设备。在波罗的海附近的一个试验场中,德国人用这套拦阻设备进行了1800次测试,其中成功着陆1500次。

截止到1939年11月,齐柏林号的施工一直进展顺利,但随着二战爆发,德国进入了战争状态,航母的建造速度明显放缓并最终停滞。

齐柏林号停工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赫尔曼·戈林的态度——他对航母的建造非常消极。

后来很多人认为,要求放弃航母是戈林为了控制舰载机的指挥权而对海军的无理取闹,但其实格林的态度在当时也有其合理性。

首先,1939年时依托航母进行海空决胜仍然只是一个军事概念,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在实战中使用过航母。“夜袭塔兰托、偷袭珍珠港”这些航母经典作战,要在一两年后才发生。在当时大部分人的思维中,海战决胜还是要靠战列舰。

其次,对戈林来说为航母装备全套舰载机成本高昂,战时有限的资源难以为继。虽然舰载机的总数并不大,但却需要为它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不但会挤占宝贵的航空设计资源,还要建立一条全新的生产线,持续试飞和测试也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最后,海军预计齐柏林号具备战斗力还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对战争来说,这个时间太长了。以上这些因素,都让当时的德国空军不得不谨慎对待航母的建造。

权衡利弊后,德国最终决定停止建造已经完工85%的齐柏林号。

1940年6月,齐柏林号被拖到但泽湾内的格丁尼亚港,在这里它变成了木材储存船“候鸟号”,成为一座浮动的木材仓库。

德国放弃齐柏林号仅仅半年之后,航空母舰就在实战中大放异彩。

1940年11月,英国航母以损失两架舰载机的微小代价,换来了击沉击伤意大利四艘主力舰的战果;1941年5月26日强悍的俾斯麦号被英国航母猎杀;1941年12月日本海军航空兵连续对英美军舰的打击,正式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

总之,在齐柏林号被放弃的两年中,航母的强大攻击力被反复验证,战列舰在海战中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时希特勒才又想起了差一点就能完工的齐柏林号。1942年5月,齐柏林又被拖回基尔港,并立即开始续建。

重新开始建造的齐柏林号,对还没有完工的部分做了重新设计。它的舰岛加大,重新设计了烟囱整流罩、增加了防空炮的数量,舰载鱼雷机也由落后的双翼机改成了1939年首飞的新式Fw-190。

但就在一切看起来重回正轨的时候,“齐柏林”号又遭到致命一击。这次的起因是1943年发生的北角海战。

北角海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被盟军击沉。此战的结果让希特勒认为,德国海军已经无力再挑战英国,继续投入巨资造舰显得毫无意义,资源应该都向U艇倾斜,于是他下令:停止海军所有水面舰艇的建造。

就这样,齐柏林号又一次被迫停工。

停工后的齐柏林号被送往奥得河河口的斯特丁港,等待时局好转。

盟军侦察机曾经拍到过在甲板上堆满物资的齐柏林号,它看起来又被当作移动仓库来使用了。对于一个原本要驶向辽阔大洋的巨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伤的场景。

1945年4月,苏联红军逼近波兰。负责看护“齐柏林”号的船员在船体内安装大量炸药后,对它进行了爆破,随着爆炸声,齐柏林号沉入水底。

1945年8月,苏联人发现了“齐柏林”号,由于德国船员行动匆忙,齐柏林号只是沉没在了浅水区,经苏联潜水员探摸后,确定舰体基本完好。

三十年代苏联和德国蜜月期时,苏联曾经想要从德国引进航母建造技术,后来没能如愿。此时他们获得了几乎完好的齐柏林号,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1946年,苏联决定打捞“齐柏林”号。

德国人在自沉时非常匆忙,沉没区海水很浅,所以打捞进行得顺利,齐柏林号很快被捞起并被拖往苏联。

人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在获得了“齐柏林”号之后,对它进行了彻底研究,并由此获得了大型航母结构设计的珍贵资料。

一些英文网站甚至推测,20年后苏联设计“基辅”级航母部分借鉴了齐柏林的技术经验。从常理判断,对从来没有过航母建造经验的苏联来说,齐柏林号是他们手中的一份宝贵样本,既然已经成功打捞,没理由弃之不用。

但苏联究竟有没有对齐柏林号进行研究,我并没有搜集到可靠资料,查到的是含糊其辞的只言片语,因此只能暂时存疑。

1947年8月16日,失去价值的“齐柏林”号被苏联当成靶舰,进行击沉大型军舰的测试,最终在波罗的海被苏军击沉。沉没前,苏联海军摄影师拍下了“齐柏林”号的最后一张照片。

对于齐柏林号的具体沉没地点,苏联档案并没有正式记载,也许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直到60年后的2005年,这艘“被遗忘的战舰”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假如“齐柏林”号能够完工,它将是一艘最高航速达到35节,满载排水量3.35万吨,可以携带40架舰载机的海上巨兽。

同时期日本“飞龙”级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只有2.19万吨,最大载机量达73架;美国“约克城”级航母的满载排水量也只有2.5万吨,但最大载机量却接近90架。

我们不难看出,德国航母的建造思路和美日完全不同,背后体现的是德国海军独特的作战需求。

在和英国的海上竞争中,德国长期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因此他们更希望包括航母在内的水面舰艇都能具备完善的单舰作战能力。

这种需求在齐柏林号上的表现是,德国海军坚持在“齐柏林”号上安装了8座双联150mm主炮,这个火力配置已经和轻型巡洋舰持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的美日航母。

也正是因为安装了如此多的主炮,才使“齐柏林”号的机库面积严重缩水,最大载机量仅有40架,只相当于同期美、日航母的一半。不过,齐柏林号将主要用来进行“破交”作战,使用场景也和美日不同。

在德国海军的设想中,“齐柏林”号将会突入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作战时首先使用舰载机攻击敌方护航编队,在击沉所有大型护航舰艇之后,齐柏林号再高速逼近运输船队,使用150mm主炮对失去保护的运输船逐个“点名”。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齐柏林”号就需要经常使用舰炮来解决战斗,因此火炮是它的主要打击手段,必须保证足够多的数量和足够大的口径。

这种对“航母”的使用思路,某种程路来说,在苏联得到了继承。苏联“基辅”号、甚至瓦良格号,也同样有“载机少而对舰火力强”的特点,都是一种在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去争夺制海权的“剑走偏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人们推测齐柏林号影响了苏联航母设计的其中一个原因。

事实上,“齐柏林”号从来没有对盟军造成过任何威胁。战争中德国战列舰和重巡洋舰要么被击沉,要么只能躲在海湾深处,这些花费数百万德国马克建造的大型舰艇,并没有完成他们的使命。

即使“齐柏林号”真能服役,它的命运也许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密新媒体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高密新媒体 X1.0

© 2015-2020 高密新媒体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