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1电影网免费看大片 https://www.6151.xyz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南渡:晋人南渡、宋人南渡、明人南渡,民国南渡。前三次南渡,北归均失败,只有民国南渡后,成功北归,且用不到十年时间。。。。 南渡北归 1946年,成立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宣布解散,北归复校,冯友兰撰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 闻一多先生篆刻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北归2年后,西南联大的钟声还在耳边萦绕,转眼间,万千中国知识分子又要各奔西东。这时胡适走了,钱穆走了,傅斯年也走了。 知识分子大迁徙 他们的出走,让民国知识分子界开始微妙。 亦师亦友的胡适和傅斯年,在1949后再未见面 在历史的大动荡中,傅斯年东渡台湾,他在40年代去过黄土高坡,有着“早识当年路本歧”的精准论断,为避免他所预言的“思想荒漠”和“文化枯竭”,他带走了中研院史语所的全部家当,他要保住这批火种,这批家当包含:内阁大库档案,共计有31万件。连同馆藏的14万件考古文物,7万张金石拓片,以及大批珍贵善本图书,而且许多都是孤本。 史语所典藏的考古珍品,其中以河南安阳的殷墟发掘最引人注目。人们第一次知道了甲骨文,后来大陆又发掘出很多。但是最珍贵的,能够在学术上最有代表性的,依然还是台湾这批。史语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傅斯年精挑细选,一心栽培的后辈学生,他们也随傅斯年去了台湾。史语所也是中研院14所研究所中,唯一完整迁台的机构。 傅斯年被陈诚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他把北京大学自由的学风带入了台大校园。到台大后,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傅斯年题几个字,他不假思索地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 动荡时局后的傅斯年已是白发苍苍,与孔德成 傅斯年用了秦末齐国贵族田横的典故,田横在刘邦称帝后不肯臣服于汉,率徒众五百余人逃亡,避居海上岛中。后来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于途中忧愤自杀。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都全部壮烈自杀。 国立中央研究院在李庄庆祝成立13周年庆典,里面就有当地著名的乡 花果飘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 还有当时民国最高学术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他们是当时中国最为聪明的大脑,但在1949年天地玄黄之际: 李济、董作宾、袁贻瑾、王世杰、傅斯年、朱家骅、李先闻、王宠惠、凌鸿勋、吴敬恒10人选择东渡台湾; 陈省身、李书华、吴宪、林可胜、汪敬熙、陈克恢、李方桂、赵元任、吴大猷、萧公权、胡适、萨本栋12人远走海外; 大部分知识分子选择留守故土,比如陶孟和、竺可桢、陈寅恪。陈寅恪的晚年双目已完全失明,但仍然写出了堪称煌煌巨著的《柳如是別传》。陈寅恪的一生乃至在1949后都在追求精神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 晚年苦闷的陈寅恪 这些“为中华传统文化披麻戴孝的最后的孝子们”,满负浓重家国情怀的他们,“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但这些远走海外的知识分子怀着花果飘零的精神,积极传播中华远圣文化,使得中华文脉在孤岛及海外得以保存并开枝散叶,带出了一批批国学学养深厚的衣钵传人,等到大陆“睁眼看世界”时,首先看到的是,在西方汉学界中独领风骚的林毓生、余英时等台湾学人,并且至今难以超越。 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除了知识分子外,还有蒋介石发起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先后长达20年,也为几代国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培植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时至今日岛内的国学依然发达,传统文化的香火依旧鼎盛。 有人曾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以此类推,蒋氏一生也做过两件事: 第一,艰苦抗战,把日本赶回本土; 第二,保留、保护和发展中华传统文脉并在孤岛和海外开枝散叶。 时至今日,港台地区依然是大中华区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并且中华文化在这里开始与西方的民主自由理念融合。 这也说明,对待不同的文化,可以充分接纳。当两种不同文化融合时,依然可以保留住每一种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你不需要特意去保留,它就会在那里,不会因为两个文化的接触消失掉。 似绝未绝的文化香烟 傅斯年,1950年12月于台北逝世,享年54岁; 胡适,1962年2月于台北逝世,享年71岁; 朱家骅,1963年1月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陈寅恪,1969年10月于广州逝世,享年79岁; 翁文灏,1971年1月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交流和学习使用。 关注民国那点事儿,感受理性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 |